“高风险机构数量和规模较峰值大幅压降,在金融体系中占比都比较小,风险完全可控。”9月22日,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,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表示。《李云泽完整发言出炉:中国金融风险完全可控,相当部分省份高风险机构动态清零!》
信托行业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风险防控成效直接关系到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性。近年来,通过健全监管制度、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、重塑经营理念,信托行业风险整体可控的基石正在夯实。
监管制度全面升级
近年来,监管部门出台一系列重磅政策,监管架构全面升级,监管力度持续强化,构建起更为严密的风险防控网络。其中,2023 年实施的“三分类”新规 和2025年修订发布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》具有重要意义。
2023年6月实施的信托业务分类新规(“三分类”新规),信托业务被清晰划分为资产服务信托、资产管理信托和公益慈善信托三大类别。这一分类改革解决了长期以来信托业务分类维度多元、交叉混合的问题,引导信托公司回归“受人之托、代人理财”的本源定位。新分类制度不仅为信托公司指明转型方向,也为分类监管提供了基础,监管机构可根据信托公司评级情况实施差异化监管。《今天起,信托业“三分类新规”正式实施》
2025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围绕信托公司“受托人”定位要求,对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》进行了全面修订完善,调整信托公司业务范围,进一步明确信托公司经营原则、股东责任、公司治理、业务规则、监管要求、风险处置安排等,完善促进信托业强监管防风险高质量发展的监管制度体系。坚持“卖者尽责,买者自负;卖者失责,按责赔偿”,打破刚性兑付。 《重大!金融监管总局正式发布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》!》
9月22日,李云泽提到金融监管时称“金融监管开创新局面”。
“监管体制深刻变革。总局系统机构改革圆满收官,“四级垂管”架构有效运转,金融消保统筹工作扎实推进,省市县三级防非打非机制全面覆盖。
监管质效持续提升。监管法制“四梁八柱”加快搭建,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,机构监管、行为监管、功能监管、穿透式监管、持续监管“五大监管”得到全面强化。坚持严格执法、敢于亮剑,累计处罚机构2万家次、责任人3.6万人次,罚没金额210亿元。
监管合力加快凝聚。无论中小金融机构改革化险,还是房地产、小微企业两项融资协调机制,央地协同、部门联动更加密切,形成了“同责共担、同题共答、同向发力”的生动局面。”
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
针对信托行业历史形成的风险点,监管部门采取“稳定大局、统筹协调、分类施策、精准拆弹”的工作方针,通过市场化、法治化方式稳妥处置高风险机构,取得显著成效。
李云泽指出,重点地区 “一省一策” 形成改革化险方案,综合采取兼并重组、在线修复、市场退出等多种方式,有力有序推进风险处置。
近年来,安信信托、四川信托、新时代信托等高风险机构已先后通过市场化、法治化方式完成重组或重整,自然人投资者打折退出,信托机构恢复营业成功化解风险。
比如,四川信托的风险处置案例,展现了市场化、法治化化解风险的有效路径。
2020年6月,四川信托TOT产品突然停兑,涉及252亿元资金、8600名自然人投资者。经过多年艰难处置,2025年3月26日,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裁定终结四川信托重整程序。
这一案例的风险处置呈现明显特点:首先是“市场化打折转让”,由国资背景的春晓公司受让信托受益权,分档支付本金(40%-80%不等),超95%投资人签约;然后是“法治化破产重整”,法院批准重整计划,使机构得以重生。
经过风险处置,20259月四川信托变更96.802%股权,蜀道投资集团成为控股股东,持股58.6278%。四川信托后续将更名为天府信托,正在加快恢复展业。《重大!这家信托完成股权变更,正式成为国企!》
类似的案例也出现在之前的安信信托身上,安信信托现已改名建元信托,由上海国资企业控股,已重新恢复营业。
这种处置方式没有简单地将风险转移给国家或社会,而是由委托人、重组(整)方等相关主体按照市场规则分担损失,避免了道德风险,实现了风险的有效出清。重要的是,这些高风险机构的处置过程平稳有序,没有对行业内其他正常经营的信托公司产生传染效应。
个别信托公司风险事件,不会蔓延至整个行业,信托业运行总体平稳,整体风险完全可控。任何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部分机构经营失败的情况,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健全的风险处置机制,确保单个机构的风险化解不会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运行。我国信托业在这方面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应对机制和实践经验。
李云泽称,“当前,无论是高风险机构数量还是高风险资产规模,都较峰值大幅压降,在金融体系中占比都比较小,风险完全可控。相当部分省份已实现高风险中小机构“动态清零”。”这一成果同样体现在信托领域。
行业重塑经营理念
信托行业通过深刻重塑经营理念,加速业务转型,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风险积累模式,为风险可控奠定了行业基础。
在监管政策引导和市场环境变化双重作用下,信托公司主动调整业务结构,从依赖通道业务、地产及城投融资的传统模式中剥离,转向以主动管理为核心的多元化资产配置,实现了从 “类信贷中介” 向 “真正资产管理机构” 的转型。
标品信托业务成为转型的主要方向和增长引擎。2025 年上半年,中诚信托标品信托规模达8665.80亿元,比年初增长61.79%;中粮信托标品资管业务规模达 1260 亿元,较年初增长19%。从行业整体看,2024 年资金信托投向证券市场(含股票、基金、债券)规模合计达10.27万亿元,较2023 年增长55.61%,占资金信托比例提升至 46.17%,成为资金信托投向最大占比领域。与此同时,非标资产占比持续下降,从高峰期的85%降至60%以下,行业资产结构显著优化。
在创新业务领域,家族信托、企业年金信托、慈善信托等成为新的增长点。预计家族信托规模将从 2025 年的 1.5 万亿元增长至 2030 年的4万亿元左右,企业年金信托和慈善信托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 15% 和 20%。此外,绿色信托等符合国家战略导向的业务也快速发展,信托公司通过优化资金投向,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绿色发展。
信托行业的转型并非简单的业务调整,而是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。通过强化投研能力、提升风险管理水平、完善产品体系,信托公司正在构建可持续的盈利增长模式,这不仅降低了传统业务的风险敞口,也提高了行业整体的风险抵御能力,为信托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风险可控提供了坚实支撑。
☆ 信托圈内人 ☆
信托业正在走出阴影,回归“受人之托、代人理财”的本源。
随着新《信托公司管理办法》将于2026年1月1日正式施行,信托行业的风险防控体系将更加完善。在监管分类指引下,信托公司或聚焦综合服务,或深耕细分市场,或做精专业配套,逐步找到各自在金融体系中的不可替代位置。
当前出现的风险个案不会改变行业整体稳健发展的大趋势,随着监管规则的持续完善和市场主体的日益成熟,信托行业将在服务实体经济、满足人民群众财富管理需求方面发挥更重要作用。
责任编辑:吴俊阳
东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