练拳久了,最需要的就是换脑子,破除拳法的束缚。不能让拳法牵制了自己,要让它化为神行,让精神在虚空中游走,这样才能进入空明的境地。神行既是自由,也是通透。通透的“通”是层次的感觉,丹田与膻中相互牵引,膻中再牵动云门,而云门则带动曲泽;透则是深刻的触感,练拳时,螺旋的缠绕轻轻地拧动,深深地拉伸,像小针刺入,又似弱电流涌入,激活迷走神经。
拳法的美与力,仿佛美人摇小扇,英雄射大雕。两手一掤,肘部一沉,云门扩展,手臂如两张弓,涌泉吸气,腘窝腾起,大转子支撑,双腿也像两张弓,忽胸含背,忽脊拔腰,脊柱如弓。没有弓劲,哪来弹性?
“重”与“沉”,看似相似,实则大有区别。沉中蕴藏着灵动与活力,正如“一触即发”所说,蓄势待发时,神与力的融合处便是最有爆发力的时刻。行拳时,精神应揉进筋膜,才能开始炼精化气。
脊柱旋转,尾闾自然收紧,随着脊柱的扭动,肋骨也开始波动,两块肩胛骨沉沉开合,斜方肌拉伸,背阔肌扩展,两个腰眼旋转交错,骶髂关节暗暗相合。脚踩如棉花般柔软,骨盆高坐,手触如锦缎,仿佛沉浸在深水中行走。
展开剩余57%行船三十里,海上龙吸水,拳法随之旋动,根节回抽,圆圈不断,内腔螺旋般旋转,借着腔体的力量抛掷出力量,身体随着力量打拳,仿佛坐上滑梯,过山车般的感觉,犹如大漩涡,拳带着你走。
拳的要领在于先掤开窍,牵拉膜劲,再逐层松沉,让自重落到筋膜上,仿佛一个网兜里悬挂着重物。网兜的每一丝线索,交错纵横,牵拉筋膜,这是内塌劲的体现。
它既是水,又是球。骨节一次次推动,形成波浪的力量。划圈并非单一的圆形,而是波动中的圈,像云手般左一圈,右一圈,圈中暗藏波浪,两个波浪球状体不停翻滚交织,像两个大水球,互相揉合。
螺旋的动作是筋骨的交织,一边延长,一边回抽,划圈和波动时,螺旋在其中。波浪为底衬,螺旋为深入。想象滔滔江水,浪花不断涌起,浪间时而带着螺旋,滚滚东行,奔向大海。
行拳时,时而收臂成圆,时而张开臂膀。关窍微微撑开,一开一合之间,轻轻旋拧。每一次开合都伴随着旋转与松动,不断在绵延的动势中流转。
行走的弧线,不再单一,拧着拉长,回抽时又拧着,整个人像是一个麻花般的劲道。关键是,松沉的力量要通过掤劲传递,划圈时要感受波动与旋拧的结合,这一切开合旋拧的动作合而为一,才能练成复合动态,拳法也会因此愈发混成深邃。
发布于:福建省东南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